根據《天津市海水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規劃(2015-2020年)》,到2020年,天津市海水淡化規模達到60萬噸/日,海水淡化工程產能利用率提高到70%,直接利用海水量20億噸/年。規劃指出,將建設臨港工業區海水淡化工程,規劃產水能力6萬噸/日;擴建新泉海水淡化工程,規劃產水能力4萬噸/日。此外,規劃還提出,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集聚,建設濱海新區臨港經濟區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創新及產業化基地,形成占地500畝的“科技創新示范區”和占地5平方公里的“產業集聚區”,打造成為國家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科技創新領航區、海洋經濟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示范區、國際先進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裝備制造聚集區和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國際開放合作先導區。
天津市海洋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濱海新區將重點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工程及裝備制造業。北部,完善北疆電廠海水淡化工程。充分利用現有海水淡化工程規模,擴大供水規模和范圍,充分釋放剩余產能,形成全國海水淡化供水試點;開展自主創新技術示范,建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根據北京需求,結合電廠二期建設海水淡化進京工程;繼續深化實踐“發電—海水淡化—濃海水制鹽—土地節約整理—廢物資源化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廢物排放最小化、經濟效益最優化。中部,依托臨港經濟區建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創新及產業化基地,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集聚,構建一條“海水淡化相關材料和裝備加工制造—海水淡化工程與服務—濃海水高值化利用”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形成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技術創新引擎和產業集聚中心。南部,建設南港工業區先達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一體化基地。充分考慮南港工業區對于工業用水的大量需求,擴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建設面對工業用戶的一對一供水系統,發展以電廠冷卻為主要形式的海水直接利用,形成海水淡化與海水直接利用產業化應用示范區。